文化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 文化动态 
文化名流荟聚盛鼎,纵论洮砚文化盛景
阅读次数:773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21 14:58:58

3月20日下午,由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兰州金色大漠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甘肃新盛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组织的“洮砚茶话会”活动在兰州市文创大厦盛鼎文化集团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范文,卓尼县洮砚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马万荣,曾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安继越,兰州市书协顾问刘英,兰州市书协副秘书长马元,兰州金色大漠国际旅行社董事长赵峰,丝绸之路文博网总编蒲垣君,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师何进奎、胡万铭、岳赟等。



在“洮砚茶话会”上,盛鼎文化集团董事长白世平先生提出,关于洮砚文化的发展首先要追根溯源,要搜寻传承的脉络、梳理历史史料。同时还要把甘肃特定文化符号赋予其中,提升洮砚的收藏价值,礼品价值和文旅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洮砚产品名扬九州,为甘肃增光。



活动伊始,由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传承人马万荣介绍了卓尼县洮砚文化和近年来洮砚的发展历程。他提到,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视为文人墨客的珍品,而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是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1995年前后卓尼县有95%以上的人从事采砚、制砚工作。



洮砚石料产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的喇嘛崖,洮砚的开采过程异常艰难,为了得到优质的洮砚石料,采石人们爬峭壁、走山脊、钻洞穴,在数百米甚至数千米高的峭壁和山脊上的矿洞里开采洮砚石料,采砚人将采下来的大块砚石料进行筛选,把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洮砚石背到崖下,每天每人最多能采下七八十公斤砚料。交通因素使得原材料开采数量十分有限,而落后的经济条件又限制了洮砚“走出去”,洮砚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兰州市作家协会范文主席认为,洮砚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上,不要人为地珍品化;第二要体现地方文化,设计方面要开发地方特色,打上地方文化符号;第三是要轻便易携带,作为文人墨客的日常用品要做到出行易携带,作为文旅产品更要方便游客购买携带;第四是打好宣传,要从洮砚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等进行多角度宣传,让洮砚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好的发展平台。



提到洮砚的宣传时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安主席说,墨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洮砚的发展,砚台的研墨时间长,虽能考验文人书画家的耐力,但墨汁的便捷迅速还是成为大多数书画家的首选,砚台在现代更多地用于收藏。因此,砚台的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更要下功夫,对于洮砚,要注重雕刻中的文化含量,要把洮砚文化与书画相结合,达到宣传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目的。



安主席还提到,不光是对洮砚的雕刻技术更加严格,在雕刻题材上也要进步,要借鉴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的雕刻技艺和题材,争取做到题材涉及广,雕刻更精细。在宣传方面要从意境上激发大众兴趣,让更多人了解书画艺术,了解洮砚文化。



活动还提出了许多甘肃洮砚“走出去”策略,除了洮砚的收藏价值,还提出洮砚礼品化,以旅游文化产品小型化、精品化;作为文旅产品不脱离文化价值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市场;边角废料再开发等建议。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纷纷为洮砚的发展献计献策,讨论如何让洮砚这张“文化名片”作为文旅名牌打出去,带动文化旅游和卓尼的经济发展。

茶话会结束后,大家宣纸研墨,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书法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追溯洮砚发展的历史根源,澄清卓尼是洮砚石的源产地,印证洮砚在卓尼的传承发展,明确“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源产地在卓尼、传承在卓尼、发展在卓尼。同时,要进一步理清洮砚文化产业目前传承保护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发困境和发展方向,为今后的保护发展明确了阶段性任务,为洮砚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